1939年9月1日,德国闪击波兰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。之后不断恶化的战局,让美国察觉到,未来战略物资(例如石油、金属等)可能会出现匮乏的情况,从而对武器制造,特别是军用飞机的大规模生产产生影响(铝材)。另外,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不断扩张,也将不可避免的损害美国的利益,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时间问题。
在这一大背景之下,1941年10月,美国陆军航空军(USAAF)派出代表与各大飞机制造商展开讨论。讨论的目的,是希望能够开发一种大量使用“非战略物资”制造,尺寸小、速度快、机动性好的“轻型战斗机”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需求,第一是因为当时的美方认为,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,会是一场艰苦且长期的战争;第二是如果与日本开战的话,“轻型战斗机”将非常适合在太平洋诸岛使用。
10月30日,陆军航空军将开发计划,交由贝尔飞机制造公司(Bell Aircraft)的首席工程师罗伯特·J·伍兹(Robert J. Woods)和他的团队来完成。
在贝尔公司,“轻型战斗机”的这个项目,最初被命名为“模型32”。后来,为了响应陆军航空军提出的三个性能要求:发动机功率400匹、重量1814.36千克、每小时643.73公里,被改为“Tri-4”。六个月后,罗伯特·J·伍兹向陆军航空军,提交了“Tri-4”的设计方案。
“Tri-4”方案,采用大展弦下单翼、低平尾布局加一个十分紧凑的机身。发动机舱布置在机体前方,几乎占据了机体总长度的一半。驾驶舱布置在机体靠后的位置,配备了“水滴型”舱盖。与贝尔公司设计的战斗机一样,该方案采用的也是“前三点”式起落架。计划采用的武器装备,为一门20毫米机炮、两挺12.7毫米机枪。
方案最大的特点,即准备大量使用所谓的“非战略物资”、也就是木材来制造。其机体和主翼骨架,均为木材制成,通过胶粘或钉子进行连接及固定。机体前部发动机舱部分覆盖的蒙皮,采用钢和硬铝制造;机身后部的蒙皮,有资料显示是用塑料来制造。
1942年5月16日,陆军航空军在批准购买25架原型机的同时,对“Tri-4”方案提出了附加要求,为解决满足要求带来的重量上升的问题,罗伯特·J·伍兹等人只好放弃装备20毫米机炮的计划(武装只剩两挺12.7毫米机枪)。8月20日,由于无法获得适合的发动机,直接导致飞行速度有所下降,所以陆军航空军将购买数量从之前的25架减少到8架。与此同时,将原型机命名为“XP-77”,序列号从43-34915至43-34920,并且规定第一批飞机要在六个月内交付。
俗话说得好,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,就在贝尔公司准备生产那8架原型机时,发现自己无法加工所需的木制零件,而寻找到的合作厂商,也因加工水平低,无法加工出符合精度要求的零件而作罢。几经辗转,在军方的帮助之下,贝尔公司终于与位于马萨诸塞州(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)的维达尔研究公司(Vidal Research Corporation)展开合作。经过多次尝试,后者终于加工出符合要求的木质零件。
木质零件带来的问题,不仅让第一批原型机的交付时间大大推后,还让成本大大增加,到1943年时,其研发成本高达250万美元。同年8月3日,陆军航空军将购买数量从之前的8架减少到3架,其中一架为不装发动机,负责静态测试的测试机。
1944年4月1日,试飞员杰克·乌拉姆斯(Jack Wulams)驾驶第一架XP-77原型机(序列号43-34915)首飞。在首飞过程中,他发现,XP-77存在起飞距离过长、视野较差、最大飞行速度低(1219.19米高度只有531公里/小时)、机身剧烈抖动和驾驶舱噪音太高的问题。
1944年10月2日,第二架原型机(序列号43-34916)因操纵装置故障坠毁。12月2日,对“轻型战斗机”项目失望透顶的陆军航空军,取消了该项目。毕竟,对于一个航程短(只有491公里,意味着作战半径不超过150至200公里)、无法在野战机场起降、结构强度低、无法安装防弹钢板、火力差的战斗机来说,如果真的投入太平洋战场的话,那只能充当一个被“吊打”的角色。再者说了,在当时一片大好的形势下,美军也不需要这种飞机来凑数。
可以说“轻型战斗机”项目自开始之时,就只是一项浪费时间、金钱的技术实验。与那个年代“普通战斗机”相比较,它除了向人们展现用木材来制造飞机零件的复杂程度以外,再无其他作用。
- 上一篇: 碧血丹心御风行——解放军的木制奇迹蚊式战斗轰炸机
- 下一篇: 您知道塑料撕碎机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