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顺德人爱吃鱼,特别擅长“一鱼多吃”,鱼头、鱼皮甚至鱼肠、鱼骨都能做成菜,真正做到“连渣都不剩”。一句话,把原材料价值最大化。
如今,不少企业也学会了“一鱼多吃”。譬如,我市一家环保企业把垃圾焚烧锅炉的余热再利用,给别的企业供暖。投资几百万建供热管道,半年就收回成本,一年下来实现利润两千多万元,相当于一个千吨级垃圾发电厂的收益。把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变成资源,用老百姓的话说,这企业“会过日子”。
这样的“会过日子”,实则是理念问题。传统生产的特征是:大量生产、大量消费,同时也产生大量废弃物。这种粗放式显然已经过时。绿色经济、循环经济理念主导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遵循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原则,使“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率”成为生产特征。余热的再利用,就是一个生动、鲜活的例证。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,由此,企业注意到了以前没注意过的“废料”和“角落”,重新定义“资源”,重新挖掘各个生产环节的潜力。
当然,“一鱼多吃”还需要科技的支撑。撕碎机、造粒机可以把不合格产品、废边角料“回炉”,重新用于加工;木材扫描技术能对一根木材进行智能优化计算,把不同切块用于生产不同的产品;大豆被提取出豆油的同时,产生的豆渣、豆粕还可以被加工成催化剂、食品添加剂,甚至还能提取出蛋白制造纤维……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技术的加持,能把过去的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,最大限度地将生产资源变成高质量的产品。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技术,反过来,技术又会促成理念的“进化”,两者相辅相成,最终推动的是企业转型升级。
其实,不仅仅企业可以实现“一鱼多吃”,产业也可以。就拿垃圾处理来说,如今处于下游的餐厨、污泥处理,技术越发成熟,油脂分离出来后的“毛油”,既能用于飞行、制造肥皂,残渣也能用来发电,无形中促成了产业链的延伸。如果说在企业内实现“一鱼多吃”,得益于资源统筹利用的话,那么在产业链中,多个企业共同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,无疑需要在“协同”二字上做文章。谁能以“链”式思维看待这件事,谁就能寻找到更多发展空间。
理念的转变、技术的支撑、对产业格局的审视,让一条“鱼”可以“从头吃到尾”。在今天的发展语境中,“盘活存量、扩大增量”至关重要,而“一鱼多吃”显然有助于实现这一点。(张玥)
- 上一篇: 保亭三道镇:枯枝树木再利用 从“生态包袱”到“绿色
- 下一篇: 引入AI智能分拣 固废再生更高效